本文以作者展开的一个演唱会门票抽奖活动为例,分析了如何跟踪活动效果,以及遇到突发问题时该如何解决。
01
之前说过要上线一个周杰伦演唱会门票抽奖的活动。不过为啥要用门票来抽奖呢?因为周杰伦热度高啊,具有很强的明星效应。
先说一下这次的活动数据吧——15点左右上线,18点的时候公众号新增粉丝近3000。
说实话,我并不满意这样的效果,我估摸着算了下,平均每分钟增长16个粉丝左右。这个和去年的锦鲤活动比起来就差的远了。
当然,这次的成本也只有两张门票的成本——几千块钱。
然后我说一下具体的内容以及遇到问题的解决思路。
02
我们的海报刚开始做的主题叫做“地表最强”,刚开始我先让我们的客服账号发下朋友圈,我是想小范围地测一下看看有么有啥问题以及观摩下周杰伦粉丝们的情绪。
好嘛,发了朋友圈就有人说咱们海报弄错了,地表最强是去年的演唱会主题,今年的是嘉年华。
丢人!丢人!丢人!真是太丢人了。
先别急着往下面看,思考一下,你遇到这种事情你应该如何去处理?
我的处理方式是分了优先级的,遇到这种事情,下面组员急得不得了,而我则并不着急,因为我知道一件事情:你就算把自己急晕过去了也没有用,这些东西并不是马上就能够第一时间说改就改的。
第一步,我是先跟设计沟通,把“地表最强”改成“嘉年华”,马上就改。
第二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作出“解释”,其实就是用正常的语言告诉给他们造成一种“地表最强只是称号,不是演唱会主题”。
修改后的自动回复
之前的回复,是没有最上面那段话的,后来发现问题后,我临时加上去的,只是希望告诉粉丝,地表最强是我们认为周杰伦是很厉害的,是最棒的,是我们自主地给他的一个称谓而已,并非本次的演唱会主题。
约莫用了二十多分钟,设计那边把图修改好了(别嫌太慢,很多设计都很注重细节,甚至会因为一个元素块而重新修改),然后我就把图在后台更换了。
我生怕粉丝们转错了图片,特意在文字里面强调了,是要转发【地表最强】的海报,而且,抽奖的海报也会同时发出来,我也在抽奖的海报上面加了几个字:不是转发这张图片,是另一张。
我为什么不用“第一张”、“第二张”或者“下面的图”、“上面的图”这样的带有数字和方位的词语呢?
因为我之前是踩过坑的,每个人的网络环境不一样,加之回复的图片大小也不一样,所以,在用户回复关键词后,收到的图片的先后顺序也有可能存在差异。
为了保险起见,还是避免用这样的词,所以,我最终用“另一张”来代替数字。
左上角已被修改过
我实在觉得这张图很丑,一点档次都没有;之前领导让设计做了一版,然后设计做出来了,我一看:妈哟,不得了,封面就是周杰伦本人。
我就说,这张图传出去风险会很大的,得换掉,可能侵犯肖像权,而且是人气很高的明星,这不是给自己找茬吗。
然后他采取了我的意见,又让设计重新做,也就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这种图。
这种活动我们是以公司的名义来做,很多有可能的风险能规避的就规避,别到时候惹得一身骚。
03
今天的上线我们用朋友圈来作为启动渠道,当然还有微博话题,微博其实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没怎么做微博,粉丝也不多,我们的流量池在微信生态,而且我也并不擅长做微博。
之后的渠道有QQ群,微信群,公众号文章。
主要渠道是这三个。
我为了扩大这次活动效果,我特意加了很多周杰伦的粉丝QQ群,我也时不时的看看群里的消息,发现有些人在卖票,发现有些人在求票,当然,更多的人则是在闲聊。
明天我打算把QQ群和朋友圈的渠道覆盖一下,另外就是,本次活动持续七天,也就是说,必然会七天都会去做推广,为了不让渠道的用户产生疲惫或者避免被踢群,我还是决定每天轮着来。
意思就是,不会把所有渠道每天都全部上线,
这一次活动如果能够带来1万+的粉丝增长,我觉得就不是很亏,如果1.5万的话,那就是赚。
虽然成本只有5500(两张票),但由于我们是垂直领域,所以,最终还是要对进来的人打个折扣,做一次筛选的。
明天再看看效果咋样吧。
04
今天告诉他们说要上周杰伦的活动,让他们把该完善的东西完善下,都去亲自走一遍流程,看看有哪些地方走不通或者有疑问,及时反馈出来。
接着,XXX过来跟我讲,说:“能不能再关键词回复里面放我们的微信号?”
我当时心里是拒绝的,我看了她一会儿,最终还是答应了。
我心里为什么不赞同这种做法呢,因为目的不够聚焦。
咱们做活动,一次最好是只聚焦一个目标,如果你能同时毫无违和感的去兼顾两个或者多个目标,那当然最好。
你们仔细想一下,用户回复关键词,对于用户而言,他们的目标非常清晰:票。
如果我们强行在这个地方加入一条:如果考虑在杭州买水果的请加XXX微信(我只是打比方这么说),你觉得有多少人加你?
再一个就是,这个关键词的所有回复内容都是围绕着“周杰伦”来进行,这时候硬生生蹦出一句毫不相干的话,用户会觉得我们很low,而且对于用户的体验也并不好。
我最终给她加了上去,但到后来领导走流程的时候,仍然砍掉了这段话。
然后XXX又给我发了几张图,这几张图是做社群裂变的图。她就跟我讲:咱们能不能像他们这样(如下图)——她还是想往群里面引。
很简单的裂变流程图
我简单看了下图,就跟她说:“你先想想,我们这一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用他们这种方法,那就是另一种活动目的,他们这个是进行社群裂变,而我们则是要为公众号涨粉。”
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目的,怎么用呢?
这张图是一张很简单的流程图,这种玩法也是很基本的,就不展开多讲,无非就是把人引入到群里面做转化和引导传播。
然后我又跟她讲:“我知道你一心想给微信号引流,但是,我们是垂直领域,如果我们盲目的把流量一股脑倒过来,我们还要进行二次筛选,虽然说在公众号里面也要进行筛选,但是公众号的筛选和维护是低于微信群的,我这样说你能理解吗?”
然后我又接着说:“你知道如果引到微信群会有什么问题吗?”
- 你的工作量会增加很多,你需要筛选哪些是微商,哪些是我们的精准用户,哪些是销售等等;
- 如果在某一个时间段有大量的新好友加你,有可能会触发腾讯那边的机制;
- 微信号每天增加好友的数量是有上限的。
我这么讲了之后她可能也觉得有道理,最终认同我的观点。
(PS:垂直领域如果要做冷启动,倒是可以大面积撒网引流而不分群体属性。)
那么,XXX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呢,她一心想要往微信号里做流量,是因为有指标。
KPI这种东西,我一直都觉得不够人性化,我甚至有时候很讨厌它,有时候大家为了完成KPI,真的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上面XXX的例子就已经有这种趋势了。
相对于KPI而言,我更倾向于OKR,虽然并不是很了解,但OKR的核心逻辑还是知道的;
我并不希望大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指标而不去考虑用户体验,忽视了运营人员的基本素养,我现在希望的是,大家能够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好,有时间去思考就是好的;
就怕你所有的时间都被工作填充地慢慢的,那样的你,注定不会成长的太快的。
学习的路径和方法我不止一次提到过了,翻翻我公众号(雨洗千峰秀)之前的高效学习日记,我想,你会有所收获的。
最后说一下
运营的套路其实就那么些,但是光有套路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内容才能够驱使用户进行相应的行为,就好比你看我的文章,如果我的文章全是垃圾信息,我想你也不会关注我。
如何判断文章是不是垃圾?其实很简单,你在看了一篇文章后,作者的某些观点是否能够刷新你的认知,是否能够吸引你停下来思考,如果是,那么OK,这个人值得你去关注。
所以,运营效果的好坏,本质在哪里?
后续我会单独写一篇来展开讲这个话题,有兴趣可以持续关注。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