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变现的江湖风雨,用户时间分配的转移乃是“罪魁祸首”。
内容创业机会也好,新消费创业机会也罢,乃至更多机会都是因这个因素,今天发生在新流量的创业机会,可以在过去10年从微博开始的变化中找到映射的例子。
用户转移的时间节点是一切变化、一切商业机会的根源所在。只是,处在迷雾中的我们怎么抓住这些新机会?在见实大会的最后压轴演讲中,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详细和我们讨论起这个问题。
而他的发言,也可以简略称为用户时间转移简史,或互联网流量简史。一起再来回顾下这些精彩内容吧。如下,enjoy:
过去两年,行业给人最大的体会是特别多的名词和概念,对我造成巨大的心理困扰。因为很难分辨其中到底哪些词代表了背后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价值,哪些词造完了VC们冲进去试一下过两年就没了,这是很痛苦的。
峰瑞资本有4年了,这之前我也有8年在从事早期投资,今天借见实大会的机会,抽出其中的一段历史跟大家回顾一下,我们看到的现象和状况,看看到底在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今天有没有映射?
从我的角度来看,关注流量需要讲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用户时间分配的转移。这要回到过去7、8年前,2012年你的时间从App上转移到微博上,从2013年年底开始,又从微博上转移到微信上,2014年初开始又被转移到刷朋友圈上,紧接着你刷朋友圈的时间又转移了一部分去看微信公众号。
这个事持续下去以后,一年前开始,你的时间又被转移到看短视频。这就是时间分配的转移,100%已确定的流量变化。
第二件事情:看所有行业时发现一个简单的规律:用户时间发生转移,就意味着媒介形态发生了变化,但通常,用户时间最快转移的阶段是新媒介商业化不好的时候,因为它处在增长阶段。
第三件事情:某一类流量到了瓶颈后,最后都有最适合这个媒介传播的商品变现和服务变现,且是以前没有被很好解决过的品类。
听起来太抽象,举个例子:在我有限的投资生涯中,2012年开始,大家都在刷微博,各种开会现场都在刷刷刷,那个时候增长很快,但这个增长很快的过程中,很少有人在新浪微博生态做变现和观察用户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早期,大家的眼光都是新鲜好奇,所以出来很多适合最短文本信息的传播类内容,如@十万个冷笑话,@冷笑话精选,这样的一波人也是第一波人。当然它们后来慢慢地不过尔尔,因为用户不能停留在只看段子上,所以后来出现了新闻和实时热点,出现了图文。
第一次我们叫用户行为转移,第二次叫谁先进去利用这个转移来做变现并且适合传播,谁的机会就大。
那么,谁利用了这个媒介形态来做了第二次用户转化和变现?
2013年2月前后,有两个公司利用这一波流量同时起来,就是美丽说和蘑菇街,这两个公司后来合成一个公司,合并之后腾讯投了很多钱,今天已经是上市公司。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呢?
通常变现效率高的平台,跟流量平台之间永远是不通的,永远有隔阂。比如百度不让淘宝抓取图片和价格信息,同理阿里也不让百度这么干,最早时更不允许百度做比价。微博出来后,也不允许淘宝放商品链接的。之后又经历QQ空间不允许,和微信的不允许。
巨头之间永远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出现第三个非常特殊的流量机会,和当年美丽说、蘑菇街的出现,完完全全在同一个时间点,一模一样的增长曲线上,没有任何差异。
用户时间迅速转移,平台还没有开始做充分变现,同时两个巨头之间相互不互通,所以导致当时最确定的一件事情,就是用图片和短图文的形式把增量最大化,把当初没有商业化的流量拿出来放在体制外,再卖给阿里。
当然后来出现了变化,阿里变成了新浪微博的股东,所以这个生意就不好做了,于是出现第二波一模一样的机会。那就是2014年,QQ空间流量变现的机会,也是把里面的流量拿出来绕一圈,卖回给阿里巴巴。到2014后半年的时候,阿里巴巴不再允许他们之间跳转链接来分配广告收益,因此蘑菇街和美丽说开始做自己的电商模式。
2012年我也参与过一个早期投资,那个项目看起来跟微博,和互联网没有任何关系,但确确实实它的所有形态,和当时微博传播的形态有很大关系,并且一定程度上借助微博来做传播,起来了。所以,在这一年我投了“江小白”品牌,当时因为它产品的表现形态短图文非常适合微博,并且在表达消费者情绪上呈现的十分到位。小米也是这样起来的。
2014年,阿里买了微博股份之后,出现了第二件事情:变现。因为这个时候终于把流量和变现疏通开,变现的人、流量、新增用户时间流量的人,也都纷纷有了机会。
那时候微博也有很大挑战,因为用户时间再一次重新发生了转移,从微博转移到微信上。但这个时候终于把流量和变现打通,出现了第二波大家创造出来的流量趋势的新名词,叫“网红经济”,去年还上市了一家公司。
再往下到了微信,微信朋友圈开始比微博的传播效率高,用户就又迅速把时间分配到效率更高的内容媒介上。
紧接着是公众号,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欣喜若狂,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信息,还带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向你涌来,感受非常良好。那个时候大家订阅了非常多的公众号,于是公众号的红利来了。
还是回到时间转移上来分析,微信公众号5年前是欣喜若狂,去年微信公众号也成了跟微博一样的状态。
现在你关注的公众号大概只剩一两三类:第一类叫垂直领域当中被你认可的意见和文章;第二类叫可信来源的微信公众号;第三类是会在朋友圈或公众号内,刷到一些喜欢的、有深度的文章或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趋势?因为对于看信息的你,识别谁真谁假这件事太麻烦。
换句话说,这波红利基本已经到头了。那么,用户转移到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的时候,谁在里边赚到了商业化流量?又是谁持续下去,最后繁荣下去,或者说相对今天来看,仍然在繁荣?
肯定不是所有公众号,但在公众号繁荣过程中,出来了一个最适合公众号长文章内容的新行业,并且利用了这波红利。那就是知识付费行业的公司。
这些媒介占据了你早期和在后续媒介流量到达瓶颈后,你在里面想要看的,有质量的,有可信来源的,让你认为专业的内容,统统最适合承载在这。
再回过头来看最近的一次,你的时间显然从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上挪到哪去了?答案是,短视频。短视频最先开始出来的内容,只是对用户的友好度变高了很多,因为短视频短,大部分都是抖机灵,是不是很像当年的微博?
一样的道理往后推论,用户的时间转移之后,媒体形态会紧跟着变化。到底什么产品会因借助媒介起来?以今天的结果看早期的现象就理解了。
为什么化妆品是过去一年半到两年,是电商上起来最快的品类?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非常适合抖音这种媒介。为什么会有李佳琦?因为可以用一个你觉得好玩有趣,或爱看的方式,15~30秒内告诉你,这款眼影和唇膏应该怎么用?用完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也正是内容的文字化,变成了视觉化影像化,大家理解起来更易,也是更激起共鸣和促进传播。
这个故事再往后延续,我们就可以做出有一定把握的推断。
第一个推断思考:视频的形态既然已经成立,不会都停留在“小哥哥、小姐姐“跳舞这一形式上,就像当年十万个冷笑话起来最早起来最快,但不一定是最长久的。那什么是长久的?
第二个推断思考:除了化妆品已经被证明,还有哪些会随之变化,什么品类还会借助抖音平台来商业化?
第三个推断思考:就是新品牌。
但有个不幸的事实来了,2010、2011、2012,乃至2013年,在淘宝双十一销冠前十名三分之一新品牌是在这时起来的。但留意去年淘宝双十一榜单,从2015、2016年开始,前十名当中新品牌很少了,全都是传统品牌。
这个结论很简单,流量会持续,用户群体会发生变化,随之时间分配也发生了变化,商业化也会随之变化,最后长期获益的是真正意义上把产品和服务做的好的人,这些人或早或晚最后都会出现在自己所在行业的舞台上。
中国永远有最后一个机会,原来体量还没有这么大的时候,微博、百度和阿里之间,微博和阿里之间,QQ空间和阿里之间,一直到今天的微信和阿里之间,他们各自之间的不互通,总会有阶段性流量变现的机会,或大或小,取决于这两个之间的鸿沟到底有多深多宽。
但最终总会有办法,让消费者的心智最后离开这个鸿沟,在上面架起若干座桥,两个鸿沟之间搭起来的桥是有可能是短期的,有可能是长期的。但中国这一次,这两个鸿沟大到了非常大的程度,因为这两个公司已经大到难以想象,微信占用你的时间占到难以想象,淘宝占用你的购物时间占到难以想象,占GDP也到了足够份额。
大家总在讨论中国的消费品和消费品市场会变成什么样?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会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018年中国商品零售总额,按照美元计算是5.76万亿,2018年美国商品零售总额6.04万亿。
今年6月份之前,按人民币计算中国商品零售市场总额是19万亿人民币,美国是17.8万亿人民币,所以如果中国今年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人民币不再显著贬值过7~10%,我们就可以非常有把握的得到第一个结论:2019年开始,中国会变成全世界单一最大商品零售市场,超过美国。
今年过去8个月,宏观数据来看,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到了历史最低点,大概7%左右。美国2018年是过去十几年当中,商品零售总额市场增长最快的一年,有4% 。今年前8个月美国大概是2点几。
中国的最慢是美国的最快,或者较好水平的两到三倍。从而,得到第二个很简单的结论:如果2019年中国开始变成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品总额市场,在之后可见的5年、10年、20年,甚至30年,中国应该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品总额市场。
既是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同时又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一消费品总额市场。这在经济历史上没出现过,第一次。
当然这个第一次的另外半句话是,凑巧中国左边(最大消费市场)在升级,右边(最大供应链)也在升级,同时中间的大圆圈,又加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的现象,叫“数据化”。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既拥有左边又拥有右边。
既拥有左边(最大的消费市场)还拥有右边(最大的供应链)的时候,还凑巧拥有了一个升级的需要,中国互联网介入了零售的所有行业,使得这些行业的数据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对行业和创业者来讲,最大的好消息是,中国一定会出现代表最高零售效率的所有零售模式,不管是渠道还是品牌、平台,原因是:1.供应链效率必须又短又快又能够及时反应,叫升级;2.链条数据化的程度高,才能使得这个事情更高效。
中国非常特殊,把这些“神龙”全都集齐了。所以从今天开始往后看,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从这一两年开始,我们假定2019年中国变成世界最大单一消费品市场开始,往后看,中国会创造出从来没人创造过的零售模式。
借助互联网和两边同时在的优势,既是最大的消费,又是最大的生产,又是最好的数据化。这三件事情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结果,零售(既含商品也含服务)往后5到10年会出现非常多的想象不到的事情和结果。
最后,如果你选择做零售和流量相关的生意,我用过去8年的投资经验告诉你,三波流量和媒介变化中,前两波流量除平台之外,留下来的人并不多,但是阶段性起来过的人非常多。
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把媒介变成了给用户提供好产品和好服务的这些人,不管是传统还是非传统的这部分人,无论是游戏还是教育还是商品,是汽车还是手机,都没有关系,这些人都有机会。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留言并且推荐给你的好友。
来源:见实(ID:jianshishijie)